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 > 快訊網站首頁快訊
光伏辣評 | 以16%的裝機生產了2.7%的電量
光伏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的局限性。
最近發現光伏圈比較沉悶,擱筆已久的老王覺得有必要活躍一下氣氛。但這篇小文可能會讓人比較分裂:因為它時而令人興奮無比,時而又讓人垂頭喪氣。
近期有關新能源的數據特別多,而且多是振奮人心的。業界更是一片歡呼,“歷史性超越”、“偉大成就”等見諸于各大標題。從氛圍上看,好像下半年就能進入碳中和了。
第一個數據來自于國家能源局,截至2023年4月底,我國風電裝機3.8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4.4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總裝機突破8億千瓦,達到8.2億千瓦,占全國發電裝機的30.9%。
如果單從裝機看,8.2億千瓦相當于36個三峽電站的總裝機容量,成就確實不容小覷。
第二個數據來自于國家發改委,該委相關負責人6月11日表示,當前我國的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達到50.9%,歷史性超過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該負責人所說的非化石能源裝機,包括水電、風電、光伏以及生物質發電等相關電源。
毫無疑問,過去一些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確實在引領了世界,創出了多項世界第一,而且領先優勢可能還會長期保持。但另一方面,隨著夏季高溫天氣來臨,各地迎峰度夏又開始緊張布局,盡管新能源增長迅猛,但個別地區電力短缺可能在今年夏天再次來襲。
我們先看這一組數據,或許就能對上述火熱的新能源數據保持一些冷靜的分析。
該餅狀圖是2022年全年中國所有電源的出力情況。其中火電以52%(13.1億千瓦)的裝機生產了近70%的電量,而光伏則以16%(4億千瓦)的裝機生產了2.73%的電量,這樣一對比,可能顛覆了很多人對新能源、尤其是對光伏的認知。
有人說“風光無電”,事實上的確如此。尤其是光伏,年均發電小時數在1200小時上下,相比7500小時的核電、4500小時的火電和3500小時的水電,光伏的出力確實少的可憐。而這種出力少的特性,也是近年來部分地區出現缺電的重要原因之一。
按照正常的邏輯,一個地區新增裝機增速超過其用電量增速,該地區理應不會缺電,但現實恰恰相反。
近幾年來,湖南、江西等華南地區經常出現裝機超過用電量增速的情況,但缺電卻愈發嚴重。其問題在于增加的裝機多為光伏等“無效裝機”,而拆掉的火電小機組卻有著高出力的特性,因此在“陰天無風高熱”等極端天氣疊加的時候,就會出現限電的現象。
時下又逢迎峰度夏,盡管光伏擁有4.4億裝機,但毫無疑問關鍵時候并不能擔當大任。在這時候,火電往往又被搬出來救場,繼續發揮托底作用。
面對部分地區的電力短缺,有專家提出過幾條靠譜的建議:一是繼續上馬煤電機組,最好每個地級市都要搞一臺煤電的備用機組。二是做好煤電發電小時由4500小時下降至1500小時的準備,與此同時煤電角色定位發生變化,即由基荷電源轉變為調峰電源。若能同時滿足以上兩個條件,基本上就能保證電力的供應安全。
當然,如果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就需要給煤電該有的電價。試想,一個煤電廠動輒大幾十億的投資,一年只能發電1500小時,按照目前的標桿上網電價結算,一百年也收不回成本,傻子都不會做這樣的投資。
這就引出了老王常談的“電力不可能三角”問題。即在電力系統中,安全供應、低碳環保和價格低廉三個要素不可能同時兼得。任何一個方向的優化,都可能導致其他方向的惡化,這種張力和矛盾根本無法調和。在目前條件下,安全供應是經濟底線,不能犧牲,低碳環保是政治底線,也不能犧牲,三者中唯一可以妥協的是價格,因此老王判斷,為了保證未來的電力供應安全,未來只有一條路:漲電價。
毫無疑問,一談漲價就挨罵,但有誰能在不漲價的前提下可以破解不可能三角嗎?
啰嗦了那么多,老王無非是想重復一個觀點:那就是能源轉型是一個復雜的長期過程,光伏從業者不要高估了替代的速度,畢竟電量還不到3%,煤電從業者也不要低估了光伏的沖擊,因為未來你需要做好1500小時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