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 > 快訊網站首頁快訊
Intersolar展會上,熱議歐洲光伏產復興
上周,世界最大的光伏展會intersolar在德國慕尼黑開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光伏企業參展商。作為世界光伏制造行業的支柱力量,眾多中國企業前來參展,展出最新的技術和產品,特別是針對歐洲的不同場景使用下的光伏產品。
對于中國展商而言,歐洲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歐洲是中國光伏企業最大的出口市場,據市場信息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的數據,2022年中國向世界各國出口光伏組件總計154.8GW,比2021年增長了74%,其中歐洲是最大的出口目的地,達到86.6GW。
俄烏危機后,歐洲的光伏產業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快車道。根據歐洲光伏產業協會在會議期間發布了最新版的《2023—2027年全球光伏市場展望》報告,2022年,歐洲市場新增裝機容量為41.4GW,同比增長47%。其中歐洲排名前十的新增裝機國家都成為了GW級市場,這還是第一次,其他成員國的新增裝機量也實現了不錯成長。
雖然裝機實現了快速增長,但是本土制造能力遠遠落后,主要依賴進口。在今年3月歐盟出臺的《凈零工業法案》中提到,目前歐洲是凈零能源技術的凈進口國,幾乎所有的太陽能光伏組件依賴進口,并且大部分來自中國。
對于本土制造落后的擔憂,俄烏危機以來供應鏈漲價也讓歐洲本土重建光伏制造的呼聲愈發高漲。
去年底,歐盟委員會正式成立了歐洲太陽能光伏產業聯盟,用于推動對歐盟太陽能制造業的投資。該聯盟由工業界人士、研究機構、協會和其他相關方共同發起,支持歐洲到2025年在整個太陽能光伏價值鏈上達到30GW本土制造能力的目標。
新聯盟稱將為歐洲太陽能光伏制造項目調動資源,充分利用所有現有和新的產能,擴大歐洲本土生產能力,使歐洲光伏價值鏈環節(多晶硅錠、硅片、電池、組件)等,在2025年承諾制造能力達到30GW,產值超過600億歐元,創造超過40萬個就業崗位。
在這次Intersolar展會上,光伏制造如何重回歐洲也成為了歐洲光伏展商、行業協會等組織討論的關鍵議題。歐盟計劃建立整個光伏供應鏈的產能,以便本地生產可以滿足大部分不斷增長的需求。
德國政府正在籌劃一項投資促進計劃以及增加研發資金,德國機械工程工業協會(VDMA)正在對德國的光伏生產復興進行研究。到2030年,歐洲制造商預計將供應本土40%的光伏組件。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歐洲光伏制造業在十年前因迅速崛起的亞洲競爭對手而陷入停滯,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卻在過去15年間實現產能從零到300GW的增長。雖然在行業興起之初,歐洲公司技術處于領先地位,但是現在中國的光伏公司不論從制造規模還是技術研發都在整個全球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可以感受到的是,雖然歐洲市場享受到中國制造帶來的成本下降好處,但是他們對光伏產品的潛在供應鏈風險越來越敏感。歐盟能源專員表示,歐盟將“不惜一切代價”恢復光伏本土制造。
根據普華永道的數據,2021年整個歐盟的光伏總產能僅為8.3GW。目前,歐洲擁有約6—8GW的組件產能,約1GW的電池和2GW的硅片產能,歐洲擁有約6至8GW的組件產能,以及約1GW的電池和2GW的硅片產能——這些加在一起不到全球產能的1%。
在展會期間,許多歐洲公司對外宣布開始加速發展或正在制定擴張計劃。德國SMA Solar Technology公司稱正在黑森州建造一座20GW的工廠,用于為大型光伏電站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奧地利逆變器制造商Fronius今年將投資2.33億歐元擴大其產能;比利時的Belinus公司稱分別在比利時和格魯吉亞規劃5GW組件工廠;意大利公用事業公司Enel稱正在西西里島建設一座3GW的組件工廠。
但是令歐洲光伏業普遍擔憂的是,歐洲公司仍將因更高的勞動力、材料成本等因素存在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業內人士稱,歐洲若想重振太陽能產業,將面臨著幾乎無法逾越的阻礙。一方面,中國廠商有著巨大的規模效應以及隨之而來的成本優勢,另一方面,美國也以巨大的補貼吸引所剩不多的歐洲企業將產能轉移到大西洋的另一端。
國際能源署(IEA)去年11月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即便中國廠商面臨與歐洲相同的人力、能源、上游產品成本,也能憑借規模效應實現比體量較小競爭對手更低廉的制造成本。也就是說,歐洲光伏本土制造的復興前路漫漫。